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雅典人
當我們想到古希臘,自然會想到雅典。我們已經介紹過的很多哲學家都曾將來到這座城市教授自己的思想作為他們生涯的頂峰。
但雅典並非一直是輝煌的。它最初只是希臘最貧脊的土地上聚集著的幾個小村莊的統稱。最早的雅典人用以謀生和交易的物資,僅僅只有精心照料才可以產
出的葡萄和橄欖。
有產者(統治階級的封建貴族階級)和無產者(勞動的農民)之間財產的不平等以及階級壓迫漸漸大到足以壓垮這座城市。
在西元前594年,中產階級的領導者們招募了一個名叫Solon的商人領導城市並使城市重新恢復和平和繁榮。他開始免除所有債務,並解放了所有因
為債務而成為奴隸的人。之後,他起草了一份完全依據經濟能力將人分為四個階級的憲法,最高級的階級擁有最大的權力,但最低級的階級完全免稅。
經過艱難的轉變,當克裡斯提尼Cleisthenes宣佈所有的自由人都有投票權時,世界上第一個民主制在他的領導下建立了。這當然不是完整的民
主制,但依然難能可貴。要知道,直到1814年墨西哥成為第一個完全禁止奴隸制的君主國家,奴隸制才第一次被宣佈為不合法。美國直到1865年的
第十三號修正案才解放了奴隸。而婦女第一次擁有投票權是在1893年的紐西蘭,美國直到1919年的第十九號修正案才給予婦女投票權。
不幸的是,幾乎在民主實驗開始的同時,東邊的波斯帝國決定由愛奧尼亞向希臘擴張。但在西元前490年,20000個希臘人在馬拉松(雅典以北)成
功抵禦了100000個波斯人。(一個名叫 Pheidippides 的信使帶著勝利的消息從馬拉松跑到雅典,全程
42.195km,由此產生了馬拉松運動。)
在西元前481年,波斯國王Xerxes派出超過兩百萬的軍隊,配合1200只戰船再一次進攻希臘。軍隊摧毀了希臘的北部地方並且準備進攻雅典,
但發現雅典已經堅壁清野。而雅典的海軍卻在Salamis港等著波斯海軍。希臘人又一次以少勝多,到了西元前479年,波斯人不得不被迫回到小亞
細亞。
這不僅僅是一小段歷史,這次的勝利使得希臘有條件繼續探索並產生了影響地中海和歐洲兩千年歷史的思潮。
在本章的時間階段,雅典差不多有300000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一半的人都是自由人,三分之一的人是奴隸,六分之一的人是外國人
(外邦人)。有投票權的自由男子大約有 50000人。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 Socrates (470-399)
是雕刻家與助產士的孩子,他在雅典軍隊中服役,並在雅典與斯巴達的戰爭中表現出色。他雖然結婚了,卻對英俊男人獨有愛慕,特別是對一個叫做亞西比德
(Alcibiades,雅典軍事家,演說家)的年輕的士兵。從任何方面來看,蘇格拉底都是一個矮小敦實,不修邊幅,熱愛烈酒和高談闊論的人。但
他著名的學生,柏拉圖,稱他為“最智慧,最公正,我見過最好的人”。(斐多篇)
他被詭辯家(Sophists)和他們傾向于將邏輯學作為一種為自己牟取利益的手段教授給他人的行為激怒了,更不能忍受的是他們推廣所有事物都是
相對的理念。蘇格拉底追求,欽慕,渴望並且堅信的是絕對的真理。
哲學,愛智之道,對於蘇格拉底來說是神聖之路,也是神聖的任務,並非可以隨意對待的東西。他相信不朽的靈魂在轉世時仍掌握所有的知識,但是不幸的
是我們在每一次出生時都和那些知識失去了聯繫,所謂的“學習新事物”的本質都是經過提醒,回憶起我們原有的知識。
他說他並不是在說教,而是服務,像他的助產士母親一樣,做一個幫助人們發現真理的助產士。他用來説明學生“回憶”的問答對話式的教學,被稱為蘇格
拉底啟示法(maieutics,同一詞還有產科學的意思)。
在遊敘弗倫篇(Euthyphro)中可以找到一個他對哲學產生影響的例子。他認為,好的事物之所以是好的,並不是因為神規定說它是好的,而是因
為它幫助我們成為更好更快樂的人。這意味著倫理觀再也不是從經文中考據神明說了什麼是好或什麼是壞,而是從現實生活中出發。他甚至將個人的道德心
的位置置於法律之上——這是一種相當危險的觀點。
蘇格拉底從未將自己的理念寫下來,而是鼓勵他的學生——來自雅典的富有的年輕人們————記錄下無數的對話。接受他教導的條件是學生們輪流照顧他
的生活。由於他聲稱自己的需求很少,所以他索取很少,這讓他的妻子很苦惱。
柏拉圖將蘇格拉底的對話重新整理並寫成了“對話集”。要分辨對話中哪一個是蘇格拉底哪一個是柏拉圖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我們一般將他們一起討論。
蘇格拉底並不被所有人喜愛。他異端的宗教觀(認為希臘眾神之上還有一個唯一的神)導致雅典市民決定將他處刑,理由是為了避免年輕人的道德觀被污
染。在西元前399年他被命令喝下毒堇,他在學生的陪伴下執行了命令。西元前399年,他被下令處死,他在眾多學生的陪伴下飲毒身亡。這個故事收
錄於《答辯篇(Apology)》。
蘇格拉底最後的遺言是“克裡托,我們欠阿斯克勒庇俄斯(古希臘醫藥之神)一隻雞,記得替我還上這筆債。”
還有人專門考證為什麼要欠醫神一隻雞,原因是蘇格拉底感謝他讓自己超脫了。
這個“醫神”的故事有幾個版本,細節不同,但他的手杖上纏的是一條蛇,各種醫療組織的標誌都由此演化而來。
柏拉圖
柏拉圖 Plato (437-347)是蘇格拉底最珍視的學生。柏拉圖來自于富裕有權勢的家庭,真名叫做亞裡斯多克利
Aristocles,柏拉圖是他的綽號,因為他有寬廣的體型。在他20歲左右的時候,他遇到了蘇格拉底,並決定將哲學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他因為蘇格拉
底的死而飽受打擊,開始在希臘和地中海地區遊歷,卻被海盜綁架賣做奴隸。他的朋友們想湊錢幫他贖回自由,但並沒有用錢他就已經被釋放了,於是他的
朋友們給他買了一處叫做Academus的房產(academy詞源)作為教學的學校——於是學院the
Academy在西元前386年建立了。
學院更像是畢達哥拉斯的公社——一種准宗教性質的兄弟會,富有的年輕人可以在這裡學習數學,天文學,法律,哲學。學院完全免費,完全依靠捐助。為
了實踐自己的理想,柏拉圖允許女性參與學習。學院在近一千年中一直是希臘教學的中心。
柏拉圖可以理解為是唯心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很像少了神秘主義的畢達哥拉斯。他將現實分為兩面:一面是理念和意識,是終極的現實,永恆的,無限
的,精神的;另一面是現象,是精神的表現。現象只是事物的表像,是我們看到事物的樣子,以及相關的物質,時間,空間。
現象是終將消亡的幻象。
意識是不會改變的,是完美的存在。現象永遠依附於意識。關於三角形的概念——數學定義,形狀,或是本質,都是永恆的。現實中任意的三角形都稱不上完美,它
們可能有點歪,線條有點粗,或者角度不精確等等,它們都只是完美的,意識中的三角形的替代。
如果說理念或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比我們經歷的世界更真實的想法顯得有些奇怪,那麼我們來仔細想想科學。萬有引力定律,1+1=2,磁鐵吸
引,E=mc^2
等等,這些都是普適的,不局限在某個情境,而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永遠成立。如果你認為宇宙中存在秩序,自然存在規律,那你就相信理念。
我們通過思考得到理念,就像我們通過感覺得到現象。所以,思想理所當然地是一種更較高級的追求真理的方式。因此,柏拉圖是一個理性主義者,在認識
論中持與實證主義相反的觀點。
人通過感覺得到的資訊永遠是變化的,不完美的“現象”,所以得到的終極現實也就只能是不完整的,而非現實本身。這樣推理就得到了唯心主。人只可以
“記起”或者通過直覺認識真理,像蘇格拉底在美諾篇中說的那樣。
柏拉圖認為,現象世界不斷轉化為理想的,完美的,完整的。而理念是推動這一過程的動力。事實上,他指出神明的理念和完美的美德。神明根據自己的藍
圖——意識或精神,用最初的材料創造出世界。如果世界不完美,並不是因為神明或者藍圖不完美,而是因為最初的材料不完美。這也是早期基督教庭將柏
拉圖稱為“榮譽信徒”的原因,即使他在耶穌誕生前3.5個世紀去世。
柏拉圖對人類的也使用了同樣的二分法:身體是物質的,有限存在的,運動的(受因果律支配);靈魂是有意識的,永生的,不動的(有自由意志)。
靈魂,包括推理,自我感知,道德感。柏拉圖認為靈魂總會選擇行善,如果它可以辨識什麼是好的。這是與佛教相近的善惡觀:作惡並非罪責,而是因為無
知。由此,有人作惡時需要的是教導而不是懲罰。
柏拉認為靈魂總是向善的,追求理想的,所以是最接近神明的。我們也會隨著每一次轉生更加接近神明。生命最終的目標就是擁有與神明相似的倫理觀,更
加接近理念和意識的世界,將自己從物質,時間,空間中解放出來,並且擁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另一種說法形容就是:自我實現。
柏拉圖認為有三個層次的快樂。第一層是感官的生理的快樂,性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二層是審美的快樂,例如欣賞某人的美麗,或者享受一段婚姻關係。但
是最高的層次的快樂是思想的快樂,例如柏拉圖式戀愛,不摻雜肉體關係的純粹的精神戀。
與之對應的是三個層次的靈魂。我們有一個叫做食欲(appetite)的靈魂,來自腸胃並且不能永存。第二個靈魂叫做精神(spirit)或勇氣
(courage),它也不可以永存,寄居於心臟。第三個靈魂是理性(reason),它居於大腦並且永生。三種靈魂由腦髓聯繫在一起。
柏拉圖以類推法著稱。他認為食欲像一匹野馬,十分強壯,卻我行我素。精神像純種馬,有教養,訓練良好,聽從指揮。而理性是戰車的禦者,目標導向,
用自己的意志操縱兩匹馬。
另一個著名的類推,也是柏拉圖最著名的著作,是理想國(The
Republic)。在理想國中他設想了一種政體用以探索什麼是正義。並且,他將他的社會(烏托邦,希臘語以為不存在的地方)中的元素與三種靈魂進行了類
比。農民是社會的基石。他們辛勞工作生產作物,保障社會基本的食物需求。戰士代表社會的精神和勇氣。哲學王則是社會的統領,就像理性指導個人的生
活。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種希臘版本的印度種姓制,那麼請記住:所有人的孩子都在一起養育,根據個人的能力確定屬於三個階級中的哪一個,而不是根據血緣。
柏拉圖提倡男女平等,以下是一些摘錄:
好奇是哲學家的感覺,哲學起源於好奇。
如果你問一般而言什麼是好的教育,答案很簡單,教人向善的教育,並且受過教育的人擁有崇高的行為。
我按照希望別人待我的方式對待他人。
我對於政權建設的態度是達成全體成員幸福的最大化,而不是限於任何一個階級。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384-322)出生在一個叫斯塔基拉的希臘小殖民地。他的父親是一位醫生,曾經為亞歷山大大帝的祖父效力。很可能是他的父親最先教
育他對自然保持好奇。
他是柏拉圖最珍視的學生,即使他在很多觀點上不同意柏拉圖的看法。當柏拉圖死後,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的另一位學生呆了一段時間,這個“另一位學
生”成為了北小亞細亞的獨裁者,亞里斯多德娶了他的女兒,皮西厄斯(Pythias)。他們搬到了萊斯博斯島,在那裡皮西厄斯死於難產,留下他們
唯一的女兒。儘管亞里斯多德後來再婚了,但他仍深愛著皮西厄斯,要求死後合葬在一起。
亞里斯多德在亞歷山大(馬其頓國王菲力浦之子)十三歲的時候,成為了他的老師,直到他十七歲。在西元前344年,他回到了雅典,並建立了自己的學
院,學院的名字叫做裡克昂Lyceum(阿波羅的一個名字,意為“牧羊人,領導者”)。學院的園地有精緻的有屋頂的走廊,亞里斯多德和學生們可以
悠閒地邊走邊討論問題。
首先,我們有必要指出,亞里斯多德更接近于一個科學家而不是哲學家。他對於自然的好奇從未停止,並且為分類希臘的動植物做了大量的工作。對於動物
的解剖學他也同樣做了大量的研究,並且觀察了它們在野生狀態下的行為。
亞里斯多德對邏輯學也有很強的興趣,除了使用的符號不同,他的邏輯學和今天的邏輯學在本質上並無區別。
讓我們從形而上學開始:當柏拉圖將不斷變化的現象世界和真實的永恆意識世界分開時,亞里斯多德認為完美存在於現象之內,共相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
柏拉圖稱作理念和意識的東西,亞里斯多德稱之為實質(essence),它的對立面被他稱作質料(matter)。質料無形無意志,僅僅是存在的
“東西”。而實質是純粹的可能性,沒有實體,為物質提供了形式和意志。實質是完美和完整的,但沒有實體。實質和質料相互需要不可分割。
注:想像一個大理石球,大理石是質料,球的形狀是形式,獲得了形式的質料成為了完整的,確定的存在,而這種確定的完整的存在便是事物的實質。
實質使質料獲得現實性 Essence realizes ("makes real")
matter。從無形無質的東西成為完整存在的過程被稱作實體形式
entelechy,有時也被譯作實現actualization。這是人本主義流派中的自我實現這一概念的起源。
亞里斯多德認為有四種原因促成實現,而這些原因回答了關於一切“為什麼”的問題,例如“如何解釋某事物”。
1.質料因 The material cause:事物由什麼組成。
2.動力因 The efficient cause:改變事物的運動和能量。
3.形式因 The formal cause:事物的形式,形態,實質,即事物的定義。
4.目的因 The final cause:事物背後的原理,意志,目的。
假設面前有一座青銅雕像,那麼它的存在可以從以上四個方面分析。
1.
質料因:事物的材料和組成。為什麼有一個青銅雕像?因為它的材料是青銅。如今我們可以在還原論中找到對質料因的強調。例如將思維解釋為神經活動,將感覺解
釋為荷爾蒙。當我們在事物當前的層次無法對事物做出解釋時,經常會向下降低一個層次。
2.
動力因:改變事物的運動和能量。為什麼有一個青銅雕像?所有改造青銅樣貌狀態必要的力量,錘打,加熱,火的能量等,都是形成雕像的原因。這是現代科學關注
的重點,而且幾乎成了現代科學唯一關注的重點。而現代心理學一般依賴還原論探尋心理現象的形式因。但也不全是如此,佛洛德的理論中有“性心理能
量”,斯金納的理論中有刺激和反應。
3.
形式因:事物的形式,形態,實質。為什麼有一個青銅雕像?因為雕刻家計畫把銅塑造成這個樣子,將這種材料進行特定的,非隨意的組織。在心理學中,有些理論
家關注結構——皮亞傑的理論中有“圖式”,其他的還有如基因編碼中的遺傳結構,或者認知腳本。
4.
目的因:事物背後的原理,意志,目的。為什麼有一個青銅雕像?此時的回答是雕像的意義,製造它的目的。這在中世紀的學者中十分盛行:他們追求萬事萬物的終
極意義,終極目的——也就是他們承認的神。在嚴謹的科學之外,我們經常會想類似於為什麼某人做了某事,他的目的是什麼?之類的問題。在法律中,子
彈可能被定義為死亡的“動力因”,但扣動扳機的人的意圖才是法律真正關心的。當我們在討論目的,目標,價值等等的時候,我們討論的是事物的目的
因。
亞里斯多德寫出了第一部心理學著作,將心理學和其他的哲學區分開。書名叫做《Para
Psyche》,希臘語意為“關於思維或靈魂”。它的拉丁名字也許更多人聽過《De
Anima》(靈魂論)。在書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當代心理學的基礎觀點,例如聯想規律。
亞里斯多德在書中還提到,思維或是靈魂是身體的“第一實體 first
entelechy”,是身體的“原因和原理”,是身體的實現。我們也可以這樣解釋:思想是神經系統有目的機能。
和柏拉圖一樣,他也設想了三種靈魂,儘管有些定義上的不同。有一種靈魂稱為植物靈魂,其實質是營養。有一種靈魂稱為動物靈魂,其實質包括基本感
覺,欲望,痛苦,快樂,以及能動的能力。最後,是人類靈魂,實質是理性。他提出,這種最高級的靈魂可以脫離身體存在。
他的思想預示了眾多兩千年之後才會流行的概念。例如“力比多”,佛洛德將其解釋為“在所有生物中……繁衍同類生物是最自然的功能,為了達成這個目
的,動物不惜遠涉萬里,追求不朽和永生,這是所有生物自然生命的終極追求。”
例如自我和超我的鬥爭:“靈魂中有兩種仿佛是動力的力量——欲望和理性。但欲望總是違背理性激發行為,欲望可能是錯的。”(佛洛德開創的流派被稱
為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而他的理論被稱為心理動力理論 psychodynamic。)
還有維樂原則 pleasure principle 和唯實原則 reality
principle:“儘管所產生的欲望會相互衝突,就像理性和欲望會衝突一樣,但這只在具有時間觀念的生物中才會發生。因為理性,而考慮未來,這讓我們
在欲望只考慮當下時而有所堅持;因為沒有看到未來,當前短暫的快樂就像是絕對的快樂和絕對的美好。”
最後還有,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我們始于子宮內未成形的物質,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學習,成為成熟的成年人,力求完美。
“美好既是所有事物共有的目標,也很好的解釋了美好的含義。” "So the good has been well explained
as that at which all things aim."(英文太簡練,被動從句倒裝,不滿譯文,貼出原文。)